您当前所处的位置:首页 > 走进原平 > 经济发展

2021年原平市经济形势分析

发布时间:2022年02月18日 17:06 信息来源:原平市统计局 字体[ ]

2021年,是原平市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处。一年来,面对外部不确定性加大和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等多重影响,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持续巩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围绕“重振原平雄风、再铸原平辉煌”目标,实施“四梁八柱”产业提升战略,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克服重重困难,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平稳较快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大幅提升

(一)经济总量大幅提升

202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92.8亿元,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9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8.9%,增幅较2020年扩大6.9个百分点,增幅分别低于全省、忻州市0.2、1.7个百分点,增幅忻州市排名第7,两年平均增速5.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20.5亿元,同比增长9.4%,增幅比2020年提高6.4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速6.2%;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11.2亿元,同比增长10.0%,增幅比2020年提高2.8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速8.6%;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61.1亿元,同比增长7.1%,增幅比2020年提高9.9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速2.0%。全市三产比重10.6:57.7:31.7,一、二、三产业占比较上年提高-1.8、7.2、-5.7个百分点。

(二)农业生产稳中向好

202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初步测算可完成33.7亿元元,同比增长19.7%,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完成21.5亿万元,同比增长9.2%。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粮食总产量34.5万吨,同比增加532.2吨,同比增长0.1%。畜牧业生产持续向好。全年生猪出栏18.7万头,同比增长30.8%;牛出栏0.7万头,同比增长56.7%;羊出栏18.7万只,同比增长34.0%;家禽出栏232.2万只,同比增长7.0%;禽蛋产量达到3.5万吨,同比增长1.2%;牛奶产量0.3万吨,同比下降20.4%。干鲜水果恢复正常。2020年春冻干鲜水果近乎绝产的情况下,2021年全市水果产量5.0万吨,同比增长172.2%;干果产业0.3万吨,同比增长235.7%。

(三)工业生产快速增长

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19.6亿元,同比增长48.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增幅较2020年提高4.1个百分点,增幅分别低于全省、忻州市1.2、6.2个百分点,增幅忻州市排名第8,两年平均增速9.4%。

工业经济作为全市的支柱产业全年实现了快速增长,拉动全市GDP增长5.1个百分点。一是能源生产保障有力,煤炭产能增加310万吨,达到1405万吨,新增电力装机4万千瓦;国电投山西铝业扭亏为盈,营业额突破70亿元大关。二是工业新动能增势明显,全市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型产业累计增速达24.7%,超额完成目标任务16.4个百分点,在忻州市排名第5。三是企业营收大幅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61.8亿元,同比增长50.8%;实现利润总额22.4亿元,同比增长446.5%四是传统主导产业引领全局,煤、电、铝、焦”作为全市的四大支柱产业行业,其产值占到规上工业产值的82.3%,增幅分别为75.6%、15.3%、29.5%、143.8%。

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呈现“U”型发展趋势。一季度实现首季开门红,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6%(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工业经济严重受阻),上半年同比增长9.8%,1-3季度同比增长10.1%,1-4季度同比增长11.5%,工业经济基本面持续向好,工业经济稳定快速增长。

(四)第三产业提质增效

202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4.9亿元,同比增长16.9%,增幅比2020年提高20.1个百分点,增幅低于全省15.7个百分点、高于忻州市1.0个百分点,在忻州市排名第7。按销售所在地分:城镇销售439486.2万元,同比增长14.6%,增幅比2020年提高18.8个百分点;乡村销售209781.6万元,同比增长22.1%,增幅比2020年提高22.7个百分点。按消费形态分:餐饮业收入19995.3万元,同比增长32.2%,增幅比2020年提高43.6个百分点;商品零售629272.5万元,同比增长16.5%,增幅比2020年提高19.4个百分点。

(五)固投实现较快增长

202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1.1亿元,同比增长10.0%,增幅比2020年提高1.4个百分点,增幅分别低于全省、忻州市8.8、0.2个百分点,在忻州市排名12,两年平增速9.3%。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44244万元,同比增长14.7%,第二产业完成480993万元,同比增长14.6%,第三产业完成285969万元,同比增长1.2%。

2021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 23160万元,同比增长 165.9%,增幅比2020年提高156.7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完成49538平方米,同比增长68.9%,商品房销售额 25215万元,同比增长 120.8%。

(六)财政收支压力加大

2021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9.4亿元,同比增长23.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9.9亿元,同比增长4.7%,增幅比较2020年降低6.6个百分点,增幅低于全省、忻州市14.6、20.2个百分点,在忻州市排名15,两年平均增速7.9%。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4.3亿元,同比增长2.61%。全年财政赤字达24.3亿元,同比增长1.7%,财政赤字率达到12.6%,较上年降低3.5个百分点。

(七)居民收入持续提高

202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37469元,同比增长7.7%,增幅比2020年提高3.1个百分点,增幅低于全省、忻州市2.9、0.6个百分点,在忻州市排名11,两年平均增速6.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4303元,同比增长10.3%,增幅比2020年提高2.9个百分点,增幅低于全省、忻州市6.6、1.1个百分点,在忻州市排名11,两年平均增速8.8%。    

二、经济增长后劲乏力,各种矛盾相继突显

(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2021年我市三次产业比重为10.6:57.7:31.7,第三产业比重不升反降,降幅达6.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低于全省、忻州市13.0、9.1个百分点。

(二)产业链条延伸不够,创新动能略显不足

一是我市大部分工业企业均为资源型企业,经营粗放、工序简单、产品单一、附加值低,缺乏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的“高、精、尖、新”的新型产业。二是创新研发投入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煤电铝焦占比偏大,增长空间狭小受限

我市工业经济主要依靠“煤、电、铝、焦”四大行业来支撑,近年来四大行业产值占到规上工业产值的82%以上。这些大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产能已基本达到上限,产值的增加只能靠产品市场价格的上涨而提高,由于体量大、占比高,对我市经济波动影响较大,很容易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

(四)生态环保压力山大,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2021年我市能源消费总量为261.06万吨标煤,超过指标任务24.06万吨标煤;万元GDP综合能耗为1.6152吨标煤,同比下降0.89%,低于目标任务2.91个百分点。

三、三产融合全面发展,绿色转型势在必行

(一)加快一二产业转型升级

1、巩固农业基础建设,推进农业转型发展。2021年我市农业发展虽稳中有增,但基础设施薄弱,种植结构单一,粮食加工业、设施农业发展等方面与周边县区相比仍比较滞后。在稳定粮食种植的基础上,要努力在设施农业、热水养鱼、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大做文章,发展以梨为主、其他果品为辅的高品质梨果产业,依托大营温泉优势,大力推进热水鱼养殖,举全市之力搭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品牌建设管理运营平台,最大限度放大“中国好粮油”效应,创优南阳大蒜、麻港核桃、石鼓小米、神头大葱等区域品牌,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2、加大项目建设力度,聚焦工业转型升级。要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按照市委“一核四园五带”发展空间布局,聚焦国省投资方向重点支持领域及太忻经济区建设强力推进工业园区主战场建设,扎实推进建设神达卓达煤业年产300万吨、花沟煤业年产220万吨现代化绿色矿山,争取同华电厂二期、中核百万千瓦风光储发电项目落地开工,积极对接格力电器,争取上马年产40万吨铝加工项目,加快华悦球团二期建设,完善铁矿采选—生铁冶炼(球团炼化)—精密铸件—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努力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增添新动力,持续推进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

在持续推进传统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要加快落地新能源汽车、盈创3D打印建筑、先进光电智慧产业园、华中百亿光电产业园、雷鸥护眼照明等项目。加快威太感光膜、山西美工装配式房屋制造、利用赤泥生产耐高温防腐新材料项目建设。推动万星新材料产业园、中铝铁建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建成投产。争取同德可降解塑料、地来宝生物降解膜项目早日投产,打造华北可降解塑料生产基地。

(二)促进第三产业提质增效

1、加快核心商圈建设,提升消费市场活力。扎实推进时代广场、鸿业尚城、林江商厦等核心商圈建设;倾力培育新型消费业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冷链仓储、研发设计、信息大数据等生产性服务,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渠道进一步集聚市场购买力,提升消费市场活力

2、做大文旅康养产业,推进城市品牌创建。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实施A级景区倍增计划;完善新开发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建设特色街区、特色民宿;推进崞阳古城修复活化、大营温泉康养禅修体验中心项目建设,与天涯山、滹沱河、五峰山、惠济寺等景区景点串珠成线、连块成带,提升旅游体验感和美誉度,打造宜业宜居宜游新城市。

(三)推进生态治理融合。

1、建立污染联防联控,深入推进污染防治。聚焦重点时段、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抓好重污染天气应对;推进滹沱河流域协同保护和生态修复;建立与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推动太忻一体化经济区生态环境共建共治。

2、加快推进双碳战略,稳步推进修复治理。要实施滹沱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治理,持续推进“清四乱”专项行动,继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及矿山资源集中整治专项行动。要对“两高”项目分类处置,加快推进煤电铝等行业全面超低排放改造;深入推进煤改电,扎实推进电厂余热利用供热项目,提升清洁供暖水平。

 

 

原平市统计局

2021年2月18日

【打印本页】
适老化无障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