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处的位置:首页 > 走进原平 > 经济发展

夯基固本促发展 稳中求进谱新篇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03日 11:44 信息来源:原平市统计局 字体[ ]

  “十三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原平市委、市政府以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山西省委、忻州市委决策部署,持续巩固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成果,全市人民万众一心,实施“123456”发展战略、时代推进“搭台唱戏”再出发,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经济社会在顶压前行、夯基补短、稳中求进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三五”主要目标任务基本达到预期。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1、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地区生产总值稳步增长。

    “十三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创新高,经济总量稳居忻州市前列,连续 5年位列全省 A 类县域经济考核综合排名第一,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向好。2015 年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 90.9 亿元,2020 年完成 148.5 亿元,按不变价计算,五年间年均增长 2.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 2015 年的 19897 元增长到 2020 年的 35681 元,按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长 4.2%。

    2、财政收入止跌回升,民生保障持续加大。

    2020 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 9.5 亿元,同比增长 11.3%,相较于 2015 年的10.4 亿元虽净减少 0.9 亿元,但“十三五”期间(从 2016 年的 6.4 亿元增长到 2020 年的 9.5 亿元)实现了止跌回升、逐步企稳。“十三五”期间,公共财政用于改善民生支出累计达 125 亿元,财政三保类民生支出年均增长 11%,占比保持在 85.7%以上。

    3、存贷款规模持续扩大,人民生活稳步提高。

    “十三五“期间,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及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由 2015 年的 217.0 亿元增长到 2020 年的 338.3 亿元,同比增长 55.9%,年均增长 9.3%;贷款余额由 2015 年的 99.5 亿元增长到 2020 年的 127.4 亿元,同比增长 28.0%,年均增长 5.1%。存贷比由 2015 年的 45.8%下降到 2020 年的 37.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2015 年的 25566 元增长到 2020 年的 34791 元,同比增长 36.1%,年均增长 6.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2015 年的 8747 元增长到 2020 年的 12968元,同比增长 48.3%,年均增长 8.2%。

    二、产业转型质效提升

    “十三五”期间,全市农业基础作用不断增强,工业主导地位迅速提升,服务业对经济社会的支撑效应明显增强,三次产业发展趋于均衡,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

可持续性不断增强。2015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 90.9 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 10.3亿元,第二产业完成 42.4 亿元,第三产业完成 38.2 亿元,按不变价计算,三次产业比为 11.2:51.0:37.8。到 2020 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 148.5 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 18.5 亿元,第二产业完成 74.5 亿元,第三产业完成 55.5 亿元,按不变价计算,三次产业比为 11.6:43.2:45.2。经过五年的产业结构转型提效,第一产业占比较 2015 年提高 0.4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较 2015 年下降 7.8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较 2015年提高 7.4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得到了持续快速提高,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齐头并进、协同发展的经济格局进一步形成。

    1、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综合生产能力快速提升。

    “十三五”期间,我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一是通过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种植、养殖业,农业生产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农业综合实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全市粮食总产量由 2015 年的 31.8 万吨增加到 2020年的 34.4 万吨,同比增长 8.2%,年均增长 1.6%;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由 2016 年的 24.4万千瓦增加至 2020 年的 26.4 万千瓦;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可比价)由 2015 年的 10.5亿元增加到 2020 年的 12.5 亿元,同比增长 19.0%,年均增长 3.5%。二是通过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富裕农民、城镇化改造农村,到“十三五”末,全市共扶持发展 10 个无公害农产品企业,产品 5 种;绿色产品企业 4 个,产品 20 种,特色农业发展初见成效,农业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2、工业生产体系逐步完善,煤电铝铁成为主导产业。

    “十三五”期间,我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工业经济发展逐步驶入快车道。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 2015 年的 39 家增加到2020 年的 51 家,净增加 12 家;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由 2015 年的 122.9 亿元增加到 2020 年的 167.3 亿元,同比增长 36.1%,年均增长 6.4%。2020 年煤电铝铁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比重达到 80%以上,非煤产业增幅达 21%;2019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 3.22 亿元,2020 年完成 6.76 亿元,同比增长 109.9%。“十三五”末,煤机装备产业集群发展,现代煤化工初具规模,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发展,工业转型发展进一步升级,主导产业带动作用逐步凸显。

    3、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各种需求能力不断提高。

    “十三五”期间,我市围绕培育大市场,搞好大流通,发展大贸易和构建现代商贸体系为目标,加快发展连锁超市、品牌商厦,推进物流业的发展,繁荣活跃的市场格局

逐步形成,一大批商厦、超市如雨后春笋般逐渐涌现,各类农贸超市、装修建材市场分布全市各地,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生活的日常需要,再加上各种电商、微商和物联网的建

立更是满足了人民生活的各种需求。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 2018 年的 53.4 亿元增加到 2020 年的 55.5 亿元,同比增长 3.9%,三年间年均增速为 2.0%。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按可比价计算,由 2015 年的 37.8%提高到 2020 年的 45.2%,服务业对经济发展

的支撑作用进一步突显。

     三、基础建设不断完善

    1、交通运输体系日渐成熟,综合运输能力不断提高。

    我市作为晋北交通枢纽,境内“四铁”(京原铁路、北同蒲铁路、朔黄铁路、大西铁路)在城区交汇,“三公”(京原公路、大运公路、原太高速公路)从城区通过。“十三五”期间,公路事业日新月异,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完成全覆盖,实现了“村村通”,全市公路线路里程由 2015 年的 1458 公里增加到 2020 年的 1512 公里,其中:随着灵河高速公路的建成,全市境内高速公路由 2015 年的 55 公里增加到 2020 年的 85 公里;铁路建设突飞猛进,2018 年 9 月 28 日设计时速 250 公里的大西高铁正式开通运营,结束了原平没有高铁的时代,全市的综合运输体系建设逐步加快,交通运输网络日益完善,运

输能力和效益明显提升。

    2、邮电事业飞速发展,通信体系加快构建。

    2015 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收入 25908.53 万元,其中,邮政业务总收入 3310.23万元;电信业务收入 22598.3 万元。到 2020 年,全市邮电业务总收入达到 26946.86 万元,较 2015 年增加 1038.33 万元,其中:邮政业务总收入 5279.46 万元,较 2015 年增加 1969.23 万元;电信业务收入 21667.4 万元,较 2015 年减少 930.9 万元。全市宽带接入用户由 2015 年 58486 户增长到 2020 年的 121174 户,净增加 62688 户,五年间年均增长 15.7%;移动电话用户由 2015 年的 374886 户户增加到 2022 年的 449268 户,净增加 74382 户,五年间年均增长 3.7%,宽带接入、智能通讯、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业务的不断增长,使得我市的现代信息技术方兴未艾!

    3、能源供给明显改善,保障作用日益增强。

    “十三五”期间,随着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清洁能源利用大幅增加,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持续扩大,天然气、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生产比

重越来越大。全市原煤产量由 2015 年的 1015.3 万吨下降到 2020 年的 894.9 万吨,同比减少 120.4 万吨,转型发展迈出坚实一步;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发电量由 2015 年的 79.62亿千瓦小时增加到 2020 年的 83.68 亿千瓦小时,同比增加 4.06 亿千瓦小时,其中风电由 2015 年的 1.62 亿千瓦小时增加到 2020 年的 5.13 亿千瓦小时,同比增加 3.51 亿千瓦小时,清洁能源发展迅速。城区居民全部使用上了天然气、接入了大暖气,全市清洁能

源利用大幅提高。

    4、投资拉动持续发力,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十三五”期间,全市不断加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力度,城市、工业园区、项目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投资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固定资产投资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市

固定资产投资由 2015 年的 163.6 亿元增加到 2016 年的 174.9 亿元,同比增长 6.9%。2017年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进行了改革,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当年完成投资 64.3亿元,到 2020 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 82.8 亿元,年均增长 8.8%。五年间共实施重点项目363 个,完成总投资 1076.4 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七通一平”全面实现,入驻企业总数达 87 家,全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产业集聚成效进一步增强。

    四、区域经济异彩纷呈

    1、城镇化率显著提高,城市建设多彩多姿。

    “十三五”期间,随着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在全市常住人口逐年减少的大背景下,2020 年,我市城镇人口达到 225985 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上升为 54.9%,较 2015 年末增加 6696 人,城镇化率上升了 6.5 个百分点,城区承载能力持续增强,棚户区改造、采煤深陷区搬迁安置累计完成 14651 户、39943 人。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逐步加速,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建设投入不断加大,城市框架越拉越大,城市功能逐步完善,住宅小区建设亮点频现,城市综合管理不断加强,人居环境日益改善,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的成功创建,更使原平的城区环境持续好转,滹沱河治理、天涯山风景区、大龙门牡丹园等建设也促进了城市周边的绿化。2020年我市森林面积达到了 44866.3 公顷,较 2015 年的 33373.2 公顷增加 11493.1 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 17.59 %,较 2015 年的 13.08%提高 4.51 个百分点。

    2、乡村建设成效显著,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十三五”期间,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持续发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的扎实推进,到 2020 年,全市 100%的自然村通了油路(水泥路)、通了水电、通了电话、100%的自然村能接收有线电视信号、96%的自然村通了宽带,我市王东社村、大阳村、南怀化村成功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全市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3、特色区域大放异彩,特种资源优势突显。

    “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和“工业立市”战略,紧紧围绕资源和区位优势,进一步完善两大园区规划,一大批具有较高科技含量、较高附加

值的可循环利用项目在园区落地投产达效,特别是千万吨洗煤、华悦环团、佳业金属、志诚纤维等项目实现投产,使园区真正发挥了“筑巢引凤”的功能。随着园区建设的日

趋完善和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我市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煤、电、铝、装备制造业、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链,特别是高标准高起点建设的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已初见

规模,周边辐射带动功能不断加大。截至 2020 年,开发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 84.5 亿元,较 2017 年的 46.5 亿元增加 38 亿元,增长 81.7%,开发区已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龙头老大,全市资源优势进一步突显,资源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

    五、科技事业日新月异

    “十三五”期间,我市的科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育普及程度逐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人才队伍日益壮大,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1、科技实力显著增强,贡献份额不断加大。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完善,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原平科技事业走上了健康、快速、全面发展的道路。“十三五”期间,我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启动运行,联合多家知名高校成立产业研究院 1 个、专家工作站 1 个。2015 年,全年全市专利申请量为105 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共 4 家,年末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 11 家,气象系统开展人工影响天气防雹、增雨累计受益面积 40 万亩。2020 年,全年全市专利申请量 209 件,较 2015 年增加 104 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 5 家,较 2015 年增加 1 家;年末累计高新技术企业 18 家,同比增加 7 家;全市气象系统开展人工影响天气防雹、增雨累计受益面积为全市域内受益面积达 90 万亩,较 2015 年增加 50 万亩。“十三五”期间,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政策的指引下,我市的科技事业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朝气和活力,科技对经济的贡献份额越来越大。

    2、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国民素质再上台阶。

    “十三五”期间,我市教育进入全面发展时期,义务教育不断完善,体制改革不断优化,教育投入逐年加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国民受教育程度跃

上新台阶。据 2020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52733 人;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65551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175637 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 89297 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 10 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 5891 人上升为 12740 人;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 14257 人上升为 15837 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 45275 人下降为 42432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 24818 人下降为 21573 人。全市常住人口中,15 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9.82 年。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 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 8893 人,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了 7594 人,文盲率由3.36%下降为 2.15%,下降了 1.21 个百分点。

    六、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1、文化广电方兴未艾,旅游健身蔚然成风。

    “十三五”期间,我市文化广电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旅游健身成为时尚。2020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 1 个, 文化站 20 个,其中:乡镇综合文化站 18 个,农村文化活动场所 368 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 17 个。公共图书馆 1 个,藏书量 8.19 万册。出版报纸 1 种(不含高校校报)《原平市报》全年发行 271750 份,杂志 1 种《梨花》4000 册。广播电视台 1 座,电台 1 座,一百瓦以上电视转播发射台 2 座。广播人口覆盖率 85%,卫星电视人口覆盖率 8%,自办节目电视覆盖率达 85%,有线电视用户 12000 户。近年来,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 1.76 平方米以上,近 200000 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们在享受文化体育带来的乐趣的同时,旅游也日益成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2015年全市接待旅游者 237.8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 25.26 亿元。2019 年,全市接待旅游者达到 589.2 万人次,较 2015 年增长 147.8%;实现旅游收入 54.8 亿元,较2015 年增长 116.9%。2020 年,由于受新冠疫情影响,我市旅游业出现断崖式下降,全市接待旅游者下降到285.8 万人次,旅游收入下降到 25.2 亿元,但我市旅游业发展基本面持续向好的局面没有改变,仍保持总体向好发展趋势。

    2、医疗事业长足进步,健康水平持续提高。

    2020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村卫生室)569 个,床位 1717 张。卫生防疫、防治机构 1 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 个。全市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 1265 人。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 340 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卫生技术人员 65 人,防疫、防治卫生技术人员 30 人,妇幼保健(所、站)卫生技术人员 56 人。随着我市的医疗、医保、医药事业深入发展,医疗改革不断深化,医保体系加快健全,居民的健康水平进一

步提高。

    3、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宜居城市逐步建立。

    2020 年,全市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 5677 吨,较 2015 年减少 19373 吨,年均下降25.7%;工业烟(粉)尘排放量为 1998 吨,较 2015 年减少 15312 吨,年均下降 35.1%;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为 96.1%,较 2015 年提高 0.5%,年均增长 0.1%;“十三五”期间全市生活拉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 100%。2020 年全市绿化覆盖面积为 716.06 公顷,较 2015 年增加 157.06 公顷,年均增长5.1%;绿地面积 696.36 公顷,比 2015 年增加 160.36 公顷,年均增长 5.4%。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全面提升,国家智慧城市、园林城市创建扎实推进。扎实推进生态修复治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五年来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稳定在 360 天之上,PM2.5 平均浓度降到 42.2 微克/立方米,煤改电 8.9 万平方米,城区纯电动公交车“全覆盖”,出租车实现双燃料清洁能源动力,营运类黄标车全部淘汰,治理水土流失 12.2 万亩,矿山生态修复 1.9 万亩,造林绿化 10.8 万亩。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局面基本形成。

    七、人民生活快速提升。

    1、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十三五”期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动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202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34791 元,比 2015 年增加 9225 元,同比增长 36.1%,年均增长 6.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2968 元,比 2015 年增加 4221 元,同比增长 48.3%,年均增长 8.2%。随着收入的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2020 年,我市民用汽车保有量为 59298 辆,平均每百户拥有 36.0 辆,其中私人汽车 56666辆;年末轿车保有量为 52256 辆,其中私人轿车为 50961 辆。“十三五”期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多年快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速高出城镇居民收入 1.8 个百分点,城乡收入比由 2015 年的 2.92 下降到 2020 年的 2.6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2、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社会保障日益完善。

    “十三五”期间,随着经济发展,我市就业总量大幅增加,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五年来,全市新增就业 2.5 万人,发放社会救助 7.1 亿元,解决 73个村 6.5 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建成保障性住房 1600 套,棚户区改造、采煤沉陷区搬迁安置工程惠及 1.5 万户近 4 万人。医疗集团落实“六统一”管理,健康扶贫“双签约”全覆盖。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增至 4 处,天涯山列入 4A 景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三零”单位创建深入人心,信访积案化解率由 2015 年的 30.8%提高到 2020 年的 70.7%,我市荣获省级“双拥模范城”、“省级平安县”、忻州市“平安建设先进县”。2020 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2.66%以内,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 1871 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258980 人,比 2015 年增加 4415 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74990 人,比 2015 年增加 838 人;参加失业保险 44907 人,比 2015 年增加 607 人;参加工伤保险 36005 人,比 2015 年增加 3478 人;2020 年底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997 人,比 2015 年减少 9488 人。以上有关数据反映了我市经济、社会、文化、民生等方面“十三五”期间的变化历程,我市与国家的建设发展变化是基本同步的。回首过去,成绩斐然、令人鼓舞,展望未来,前景美好、任重道远,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众志成城、砥砺前行,不断开拓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奋力夺取我市各项事业发展的新胜利!   

 

                                                                                                                                   原平市统计局

2022 年 8 月 1 日

【打印本页】
适老化无障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