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来早,春耕春播春种忙”。天气逐渐转暖,春耕备播和田间管理已进入关键时期。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开启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的奋进之年,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忻州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总体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加快建设农业强市为目标,聚焦乡村振兴“十稳十新”目标任务,确保我市春耕备耕工作顺利开展。
一、基本情况
原平市位于山西省北中部,总面积2560平方公里,辖7镇7乡4个街道办事处,346个行政村,6个涉农居委会。全市常住人口41.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18.7万人。全市共有耕地110.84万亩,其中水浇地53.03万亩,旱地57.71万亩,水田0.1万亩。
2022年原平市完成粮食种植83.22万亩,粮食总产7.09亿斤,同比增长3%。今年预计粮食种植83.33万亩,粮食总产7.2亿斤。
今年农资价格较往年有明显上涨趋势,但我市各类农资储备充足,能够满足基本农业生产需要。截至目前已储备化肥约3.5万吨、有机肥约1万吨、农膜110吨,农药16吨、种子2160吨,现储备量已占到总需求量的96%。
在农资储备工作开展中,市农业农村局精心部署部署、着专人负责农资储备工作,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进行春耕农资调运,重点调度农资储运和价格情况,调度种企准备种子,并及时对接交管部门,指导做好农资调运工作。目前农资调入渠道畅通,可满足当前春耕需求。
二、面临的困难问题
(一)种粮成本增加,农户种粮积极性降低
原平市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历年玉米价格波动幅度较低,但种植成本随着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连年上涨,种粮成本进一步增加,在玉米价格无法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农户在种粮与外出务工的选择中,多倾向于外出务工,农户种粮积极性降低。
(二)土地集中度低,不利于机械化作业
原平市种粮主体以小农户分散种植为主,虽近年来随着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经营承包了部分土地,但大部分土地依然在小农户手中掌握,土地无法大规模集中,不利于进行大规模机械化作业。
(三)新兴农业技术条件下的人才困境
人才不足和种粮农户年龄结构偏大是粮食生产当前面临的一大现实困境。一方面,原平市基本粮食种植主体以小农户分散种植为主,小农户群体种植以自身多年种植经验为基础,对传统农业种植技术较为依赖,且多数种粮农民年龄构成偏大,学习能力较差,导致新兴农业技术推广在实际工作中较难展开;另一方面,乡土人才不足制约新农业的发展。我市地处中部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高,无法从人才竞争中获取优势,乡村返乡人才较少,从事职业农民的鲜活血液较少,整体发展环境较差。
(四)服务组织大而不强
我市已3年连续进行农业生产托管社会化服务,从近3年扶持生产托管服务组织构成来看,我市扶持服务组织以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为主,村集体和公司企业类型的组织占少数。且在参与到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中,综合服务能力强、能够承接大规模托管服务的合作组织仅有零星几家,大部分合作组织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有待进一步加强扶持力度,引导其发展壮大。
三、推进措施
(一)加快土地流转和土地托管,提高种粮效率
一是鼓励新型经营主体进行土地流转,扩大自身粮食规模,一则提高承包主体整体经营效益,通过土地流转,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投入,提高收益;二则可提高农户闲置土地利用率,确保土地得到合理利用,也可解放农户,从事其他务工以提高收入;二是加强土地托管政策宣传力度,鼓励农户托管自身土地。土地托管是供销社或农民合作社通过发挥自身的经营服务优势,整合社会资源进行服务,宗旨是以服务为目的。土地托管可实现统一整地播种、肥水管理、技术培训、病虫防治、机械收获;还能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产量。
(二)加大农业类信息技术培训力度,提高新时代农民综合素质能力。加大财政支持高素质农民、各类生产经营带头人等农业生产经营专题技能培训投入,培育一批具有新农思想、具备新技术能力的时代新农人,增强其专业技术能力,转变其固有思想观念,为原平市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本土人才发展基础。
(三)集中力量办大事。出台农民合作组织类政策措施,有针对性的扶持部分综合实力较强,社会信誉度高,对农户示范带动作用效果显著的合作组织率先发展壮大起来,在培育壮大一批农业生产托管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后,在全市范围内做示范推广,将原平市农业生产托管社会化服务做大做强,彻底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新时代背景条件下的农业生产课题任务。
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挖掘粮食增产增效新潜力。在耕地面积无法大量增加的前提条件下,大力实施粮食高产创建工程,逐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其他要素资源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的目标。
(责任编辑:金所明)